
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李小双因“炮轰”当时的体操教练组而迅速登榜热搜。在直播间,李小双怒目横眉,他评价女子体操在自由操和跳马这两项上的表现,认为“根本没进步,甚至退步到了1992年的水平”。

1992年,于李小双刻骨铭心,这一年,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在比赛进度不利的情况下,他冒险选择了“团身后空翻三周”的超高难度动作,凭借9.925分的成绩,19岁的李小双为中国体操队夺得那届奥运会上的唯一一块体操金牌。

在访谈中,李小双这样描述体操:这是我生命的全部,我在这里看到了未来。

李小双(左)李大双(右)
1979年,5岁多的李小双和李大双兄弟俩回到湖北省仙桃市,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散漫的童年时光。一日,在街边电影院门口嬉笑打闹时,当时仙桃体操训练的创始人丁霞鹏发现了他们。“那个年代双胞胎不常见,我俩个子不高,又非常好动,丁教练就有兴趣了,开始打听是谁家的孩子。”5岁半,兄弟俩在懵懵懂懂中入行了体操。
回望起点,李小双眼里仍闪烁光芒。“可能是缘分,我一进去就爱上那种环境了,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还有教练教你翻跟头。”从懵懂到热爱,体操浸透了他生活里的每分每秒。吃饭时、走路时,李小双都会在脑海里反复回忆自己的训练动作。也是在那个时候,李小双清楚知道,体操可以改变命运,实现价值。在日复一日的训练里,他看到了自己出人头地的无限可能。
从仙桃到国家队,李小双走了近10年。12岁那年,李小双第一次有机会进入国家队,但因为年龄较小,他很快被退回。15岁那年,他拿到全国青年体操锦标赛冠军,再叩国门,却依旧铩羽而归。1989年一月份,李小双第三次来到北京,凭借平时刻苦训练的积累,他幸运获得了一次带训的机会。抓住这次机会,李小双加倍投身训练,一丝也不敢懈怠。1990年北京亚运会,李小双代表国家体操队出战,成为亚洲最年轻的亚运会自由体操冠军。

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李小双凭借“团身后空翻三周”赢得自由体操金牌,实现中国队在该届比赛的唯一金牌。
随后的几年,李小双的体操之路青云直上。1992年,他突破自我,在巴塞罗那的赛场上凭借团身后空翻三周的超高难度动作惊艳世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他稳扎稳打,成为中国首位男子体操全能奥运冠军。站在最高领奖台上,无数目光与荣耀集于一身,似乎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回忆退役后的道路选择,李小双说,他想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
玩命儿般的训练带来了赛场上的成就,也埋下了许多身体上的隐患。1997年,因伤病缠身无力支撑,24岁的李小双忍痛选择退役。1998年,哥哥李大双同样因伤退役。

李大双、李小双与恩师黄玉斌合影
退役后的李小双放弃走上教练这一常规发展路径。在他心里,恩师黄玉斌的成就难以企及,让他心生无限敬畏与胆怯。“我的教练太优秀了,培养那么多世界冠军,(当教练)轮不到我。”
彼时,24岁的他虽憾别赛场,但仍对未来报以期盼。在体操领域走到巅峰的他,对于其他行业既陌生又好奇。他迫切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李小双音乐专辑封面
带着这份雄心壮志,体操双星告别赛场,跟香港一家娱乐公司签约,发布了个人专辑。想要在演艺圈一展头角的他们刚入行便受到挫折,唱片的销量和热度远不及预期。2000年,兄弟俩携手成立了北京李小双体育用品公司,进军商海。凭着运动员的较真和拼劲,兄弟俩誓要做出一番成就。但这份儿劲头也没能支撑他们长久走下去。产品定位模糊,资金缺口难以补齐,各种压力之下,公司最终走向了倒闭。
李小双并没有就此放弃。互联网浪潮涌起,直播电商风头正劲。反复观望后,他决定再试一下。组建工作团队,摸清供应链,确定带货产品,李小双的日程再次繁忙起来。重入商海,奥运冠军的光环是压力也是责任,不断较真儿仍是他的坚持。“我在直播间里讲三个要求,品牌、品质、性价比。首先我们要做品牌,品牌就保证了它的品质,品质之后要争取好的价格。”
价格低、质量好,没事儿还能和大家唠唠嗑,曾经遥不可及的奥运冠军,此刻如此亲近。每天早上七点开播,热度居高不下,站在直播间,李小双好像找到了自己曾经的光芒。

面对体操争议,李小双表示,中国体操一直很棒,但我始终认为可以更棒。
体操运动给李小双的生命留下了深刻烙印。虽已不在赛场,他仍关心着中国体操事业。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李小双在直播间痛批教练组的问题,瞬间引爆热搜。支持与质疑如潮水般涌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我不是需要跑流量的人,我只是表达我个人一种看法。”他强调自己的出发点很简单:作为一个“退役的老运动员”,这次的发言完全出于对体操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年轻运动员的关切。
在李小双看来,竞技体育,胜利是终极目标。他主张战术应灵活,保障运动员稳定发挥,而非一味强攻高风险难度。“对于团体赛来说,没有必要去拼一个新的难度来证明实力,拿了冠军就是最好的实力。眼见到手的鸽子飞掉了,最后毁掉一代运动员,太遗憾了。”

李小双体操学校
在体操教育上,李小双也有着自己的理解。2001年,仙桃幼儿体操学校更名为“李小双体操学校”,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全国各地来到仙桃,成为下一个李小双是孩子们父母的梦想。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来自新疆的双胞胎,刚满四岁,她们的父母就不远千里送了过来。“太小了,我本来不想收的。”看着父母的热切期盼,拒绝的话最终没有说出口。
“并非是说一定要从体操练得更专业化,或者一定要去拿冠军。它更多的价值是树立树立孩子们对体操的认识与兴趣”,李小双反复强调,“我小时候练体操也不是因为我能拿金牌,是因为我有那份喜欢。”在李小双体操学校,孩子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运动的快乐、身体的自由,是在蹦跳翻滚中发现自己潜能、建立自信。

李小双指导学员练习体操
他痛感当下教育正在压缩孩子的生命活力。体教结合,是让孩子真正理解“体育是生活一部分”的关键。体育锻造的不仅是强健体魄,更是钢铁意志和规则意识,“体育让你更坚强,也更懂规矩。”

几度沉浮,如今的李小双更加自在坦然。直言、放下,成了他新的注脚。
现如今,李小双两鬓已泛起斑白,时间带来的阅历让他更加坦然,也更加犀利。面对体育“饭圈化”,李小双斥之为“文化的退步”。在他看来,体育粉丝应该学会尊重比赛,尊重所有的对手,“体育是公平竞争,裁判自有公断,粉丝不能去加深仇恨。”
和“饭圈”风波相似,直播事业的风生水起也给他带来了更多争议。“奥运冠军混的不好,都卖货去了”,在评论区,各种戏谑的言论并不少见。但对于李小双来说,这些稍显恶意的评价并不会牵动他的情绪。“有的人心理不平衡,黑你两句也正常。”他将此视为成长的养分,唯有承受,方能更强。

李大双、李小双带货直播截图
在与世界的碰撞中,李小双向内看到了自己。“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得失之间,他胸怀愈广,“别人的评价跟你没关系,你只用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名运动员,他始终认为,体育是解除内耗的最好方式,对着大自然大吼、抽1000个乒乓球,1000个羽毛球,很多事就这么过去了。
从巴塞罗那的凌空飞转,到直播间里的热气蒸腾,李小双用了半生去完成这场更漫长、也更深刻的“着陆”。岁月流转,体操教会他的专注、坚韧与对极致的较真,并未因赛场的远离而消逝。翻滚过世界之巅,李小双的人生有了更辽阔的注解。

真年份,敢较真。
《真枝酌见》下期继续探寻
那些扎根荆楚、胸怀天下的
先锋人物与品牌故事,
品味奋斗真谛,共谱时代华章。
来源:黄磊 甄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