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有家“健身房”。苏报融媒记者 张东慧/摄制
不打针、不吃药,穿上运动服、走进“医院里的健身房”,在医生指导下“管住嘴、迈开腿”——在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越来越多市民开始通过“运动处方”科学管理体重,开启主动健康的新方式。
今天(7月8日),记者走进该院的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这里智能跑步机、智能推胸训练器、磁控车等设备一应俱全。一些市民正在进行有氧训练,医生则在一旁实时监测心率变化,随时提醒调整运动节奏和动作姿势,实现全过程的个性化干预和保障。

运动促进健康中心的一角。苏报融媒记者 张东慧/摄
个性化评估是“运动处方”的基础。记者现场体验了服务流程:医生首先详细了解个人的年龄、运动习惯和饮食结构等基本情况,随后安排全面的体质检测和运动能力评估。身高体重、体姿体态、基础代谢、人体成分、心肺耐力和肌肉力量等多项指标被一一采集。约十分钟后,一份详尽的“体适能检测报告书”便由系统自动生成。

医生给患者当健身教练。苏报融媒记者 张东慧/摄
基于这份科学的评估报告,医生会为体验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明确推荐最适合的运动类型、频率和强度。同时,结合检测数据,医生还会提供“营养处方”,给予科学的饮食建议。记者随后进入运动服务区后尝试了一次“处方式运动”。在功率自行车上进行有氧训练时,医生在一旁不时提醒“踩踏频率放慢一点”“现在心率过快了,降速”。
市民徐晓菲就是“运动处方”的受益者之一。今年4月,她通过体检发现血脂异常,随后在医生指导下接受了系统的运动干预。“医生建议我每周进行3到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并配合营养调整。坚持两个月后,血脂恢复正常,体脂率也明显下降,身体感觉更轻松了。”徐晓菲说。
“这种模式与普通健身房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专业性和医学保障,”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施海伟告诉记者,“我们的运动指导师和营养师均具备医学背景,在健康评估、运动风险防范、慢病干预等方面更具优势,能有效帮助市民科学减重并降低复胖风险。”他介绍,目前中心日均完成评估8至10人次,运动指导服务约20人次,以公益服务为主。自设立以来,已有100余人通过运动处方成功减重,慢病干预覆盖近千人。
接下来,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将进一步整合内分泌、运动医学、中医、营养、精神心理等专科资源,为有减重需求、慢病康复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加个性化、系统化的评估和综合干预方案。(苏报融媒记者 张东慧/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