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海而兴看丹东:在黄海之滨绘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19:17:00    

芳菲四月,春阳暖融,黄海之畔春潮涌动,丹东港万吨货轮鸣笛启航,大鹿岛潮间带渔民踏浪采贝,黄海大市场冷链车穿梭如织——丹东,这座位于辽宁东南部的沿海、沿江、沿边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海洋资源与发展战略,在海洋经济的赛道上疾驰,奏响一曲激昂的高质量发展旋律。

丹东黄海之滨 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

近年来,丹东积极响应辽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号召,将海洋经济视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指引下,丹东充分挖掘自身海洋资源优势,全方位布局海洋产业,成效显著。

向海而立 丰盈“蓝色粮仓”

作为丹东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海洋渔业实现“捕捞养殖双提质”。近年来,丹东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投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模式。现代化的养殖设施不断更新,智能化养殖技术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去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78.9万吨,产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东港梭子蟹

位于东港市的黄海大市场,是丹东渔业经济的核心展示窗口。这里,水产品交易常年热火朝天,年交易量100万吨,年交易额达150亿元,汇聚商户550余个,是辽东地区重要的水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与商品流通集散地。

海洋渔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数据显示,丹东市水产品加工企业230户,规模以上企业49户,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7户,加工海产品产量53.7万吨,产值60.9亿元。产品以出口韩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主,年出口额5亿美元,已形成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较为完善的水产品加工产销体系。

向海而行 锚定“开放坐标”

丹东,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黄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处,位于国家“一带一路”东北线经济走廊战略节点,是亚洲唯一集 “边境口岸、海港、河港、机场、高铁、高速” 于一体的城市。

丹东港 丹东市委网信办供图

作为我国东北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丹东港正重塑区域物流格局。今年以来,丹东港通过对市场需求与目标客户的精准把握与定位,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作业模式,持续提升作业效率,确保到港车船快进快出、各类货物高效集疏。在港口运输能力上,这座百年不冻港目前已开通至日本、韩国、俄罗斯等 50 国的国际航线,以及至上海、宁波、广州等 70 个国内港口的内贸航线。2025 年一季度货物吞吐量达 881 万吨,同比增长 29%。

向海图强 激活“蓝色动能”

海洋新能源产业也成为丹东发展的新亮点。丹东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海上风电场的优越条件。目前,多个海上风电项目稳步推进,随着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海面,清洁能源正源源不断地输入城市电网。

华电丹东266万千瓦风火一体化项目,是丹东市政府与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携手策划推进的“中国华电丹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先导工程。据了解,该项目建成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85亿千瓦时,新增680万吉焦供热能力,不仅保障了丹东市未来的城市热力发展需求,也为辽宁省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绿色电力保障。

向海而跃 焕活“潮汐经济”

丹东立足资源禀赋、强化政策扶持,将海洋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新优势,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2024年,丹东东港市接待游客900万人次,旅游收入76亿元。其中,海洋产业相关旅游收入达到49.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65%,海洋旅游人数585万人次。

丹东大鹿岛

大鹿岛位于丹东东港市孤山镇海域,岛前拥有18万亩海域,海产品丰富,是丹东黄蚬子的原产地。近年来,大鹿岛充分利用海洋牧场资源,开展特色渔业旅游项目,银滩拾贝、海礁奇观、灯塔听海......让游客亲身感受海洋渔业魅力,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目前大鹿岛村旅游业从业人数达2000余人,宾馆、民宿发展到近200家。

百舸争流千帆竞,奋楫前行勇者先。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开放活力的边陲之城,逐步形成了以海岸带、海湾、海岛、近海、远海与陆域协调发展为依托,以海洋渔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文化旅游业等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体系,丹东正乘海洋经济之东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破浪前行。

(记者 马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