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支书的“新农活”:直播田间事,小米销全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15:07:00    

8月20日,晨光洒在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的谷子地里,65岁的朱海军蹲在田埂上,指尖轻轻拂过翠绿的谷苗。他拨开叶片仔细查看谷穗长势,又起身拍了拍沾着泥土的裤腿,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调试镜头——再过12个小时,他的第181场直播就要准时开启。

镜头里,这位头发微霜的老人熟练地举起一袋“冀谷白府小米”,声音洪亮又亲切:“家人们看仔细喽,这米颗粒饱满,熬粥能结三层米油,都是咱地里长、坊里碾的好东西!”

朱海军正在直播带货

谁能想到,这位镜头前侃侃而谈的“主播”,几年前还是守着谷子地琢磨品种改良的退休书记;更没人预料,曾经困在丘陵山坳里的白府小米,能通过他的直播间,卖到石家庄、青岛,甚至千里之外的云南、广州。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对着镜头话丰年”,朱海军用一场场直播,为乡村振兴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脚。

老支书的“新难题”与“新机遇”

2020年,从白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朱海军,没像其他老人那样在家安享晚年,反而一头扎进了村里的谷子试验田。“当了26年村干部,最放不下的就是这片地。”朱海军总说,白府村有2500口人、近6000亩耕地,但“地无三丈平、灌溉全靠天”的丘陵地貌,让粮食作物常年产量低迷。

朱海军在田里查看谷子长势

1994年,他刚回村当村委会主任时,村民们还在“种田耽误打工,打工荒了农田”的两难里打转,种谷子更是“自种自吃,没敢想过卖”。

为了让谷子变成“富民粮”,朱海军跑断了腿。2003年,他在市农牧局偶遇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专家,硬是凭着“咱村有6000亩连片旱地”的底气,把谷子试验田“请”回了村。

此后,他和村民朱长聚等团队人员跟着专家学技术、改机械,从筛选“冀谷19”“冀谷31”等优质品种,到试验化学间苗、膜侧沟播技术,再到改进出获五项国家专利的膜侧播种机、精播种植机和残膜回收机,硬生生把谷子亩产从150公斤提到了350公斤,还牵头成立合作社、办起种植公司,让86%的村民都融入了“科研单位+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

可眼看小米品质越来越好,新的难题又冒了出来:“这么好的小米只能在邯郸地区周边销售,咋才能把白府的名片推向全国?”朱海军犯了愁。直到2025年,武

安市“一品一播”直播助农政策传来,朱海军眼前一亮:“只要能让小米卖得远,我这把老骨头也能学新东西!”

第一次直播的场景,他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天晚上8点半,他穿着平时下地的蓝布衫,坐在自家院子里对着镜头,紧张得手心冒汗。“家人们看……这是咱白府村的小米……”一句话磕磕绊绊说了半分钟,身后的鸡叫、远处的狗吠全进了直播间。播了一个多小时,只有十几个观众,订单更是寥寥无几。

“没什么大不了的,当兵时练射击都能从脱靶到满环,从不懂雷达到操作精准快速,直播咋就学不会?”骨子里的军人韧劲让朱海军不服输。他天天往武安直播基地跑,跟着老师学流程、练话术,把谷子地、加工坊都变成了直播间。网友好奇谷子怎么长,他就扛着直播设备去田里,从谷种破土讲到抽穗灌浆,连叶片上的露水都拍给大家看;有人担心加工不卫生,他守在碾米机旁,从筛选谷穗到脱皮碾米,全程直播给网友看。

最让他头疼的是直播“挂车”——商品没法上架,说得再好也白搭。那段时间,朱海军拉着邑城镇的干部,一趟趟跑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反复协调资质、梳理流程。

终于,当“冀谷白府小米”成功挂上直播间小黄车的那天,他对着手机里跳出的第一笔石家庄订单,笑得眼角堆起了皱纹:“没想到啊,足不出户,咱这小米真能卖到外地!”

“实在话”卖出“实在米”

“家人们别嫌我啰嗦,咱先看看这土壤检测报告。”在朱海军的直播间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满屏的“实在”。他总爱翻出泛黄的土壤检测报告,指着上面的“矿物质”字样跟网友唠:“咱这是丘陵地,透气性好,土里含的微量元素多,种出的谷子才养人。”

有网友问“米油厚不厚”,他第二天就煮了一锅小米粥,对着镜头舀起一勺,让米油顺着勺子往下滴:“大家看,这就是咱小米的品质,不掺假、不添料。”

为了让网友更直观地了解小米的“成长史”,朱海军把直播间搬进了田间地头、加工车间。春耕时,他直播精量播种,讲解“一亩地播多少种最合适”;盛夏时,他直播田间管理,展示“化学除草怎么操作才安全”;秋收时,他又直播收割,让网友亲眼看着谷穗变成谷粒。有一次,一位广州的网友在直播间留言:“长这么大第一次见谷子长啥样,老书记讲得比课本上还清楚!”

渐渐地,朱海军的直播间有了固定的 “粉丝群”,不少网友成了“回头客”。青岛的李女士会定期购买小米,她说:“老书记直播不搞噱头,看他在地里忙活的样子,就知道这小米错不了。”云南的张先生更是成了“铁杆粉”,不仅自己买,还推荐给同事:“熬出的米油特别厚,给老人孩子吃都放心,这就是咱农民的实在货。”

如今,朱海军的直播已经坚持了近一年,累计开播181场,订单从周边城市延伸到云南、广东等地。每天晚上8点半,他都会准时出现在直播间,身后要么是绿油油的谷子地,要么是轰隆隆的加工坊,不变的是那句亲切的开场白:“家人们晚上好,咱又在谷子地里见面了!”

从“一人播”到“众人富”

“直播带货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为了全村人的好日子。”朱海军心里清楚,直播间里的每一笔订单,都连着白府村550户村民的生计。如今,白府村2000亩谷子地年产小米500吨,“冀谷白府小米”不仅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带动村里500多人专门从事谷子种植、加工,辐射周边5000余人就业。

为了让小米产业走得更远,朱海军还在直播间里“推销”起了白府村的种植技术。每当直播间内有人问谷子种植技术时,朱海军总会认真解答,如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便认真记下,在直播后咨询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的专家,然后在第二天直播时解答。

邢台的种植户王建国,就是看了直播后才了解到不同种子的用水和下肥都有讲究:“跟着老书记学技术,俺家的谷子亩产也提高了,多亏了这直播课堂!”

如今,站在田埂上的朱海军,望着连片的谷子地和远处的村庄,眼里满是希望。他的直播间里,不仅有小米的香气,更有乡村振兴的生机——从品种改良到机械化种植,从直播带货到产业链延伸,一粒小小的谷子,在他的手里,变成了带动全村致富的“金种子”。

“只要身体还行,我就一直播下去。”朱海军坦言,他直播不仅是为了挣钱,更不是想当网红,提高小米品质才是他的追求。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白府村的小米,让更多村民靠着这片谷子地过上好日子,让更多的消费者和朋友们吃到放心健康的农产品。”夕阳下,朱海军的身影映在金黄的谷穗上,手机镜头里,“冀谷白府小米”的包装袋格外醒目。

这粒从丘陵地里长出来的小米,正带着乡土的温度,通过直播间,奔向更远的远方;而这位六旬老书记的故事,也像一粒倔强的种子,在乡村振兴的土壤里,扎下了深深的根,开出了最动人的花。

本报记者王梦洁 文/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