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华农工学院云喆志愿服务支教队点亮童心课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0:1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朱子扬 张天豪 郭雨泽 叶佳辉 杨可心 蒋伟杰)7 月的云梦县暑气蒸腾,曙光小学的校园里却因一场特殊的相遇焕发别样生机。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云喆支教队一行21人前往云梦县曙光小学开展以支教为主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开启的10天暑期夏令营中,支教队以 “知识 + 文化 + 实践” 的多元课程,为乡村孩子们编织了一段融合知识启迪与文化传承的夏日记忆。

基地揭牌:校地携手共绘教育帮扶蓝图

曙光小学校长徐银轩对支教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辅导员安一卓则详解 “云喆” 深意:“云” 源自云梦县古称云梦泽,“喆” 出自当地民谣 “泽中喆,舟上谣”,寓意以智慧播撒美好。这支依托工学院党建宣传部组建的队伍,秉持 “用爱心播撒希望,用知识点亮梦想” 宗旨,此次共建基地正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教育帮扶号召的实践,是深化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一步。

随着曹新波与安一卓共同揭开 “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牌匾,掌声中定格的不仅是合作起点,更承载着长期赋能乡村教育的承诺。志愿者代表林嘉桐承诺:将以特色手工、科普实验、艺术启蒙等课程,做孩子们的 “知识传授者与成长陪伴者”。

秦简活态传承:架起古今对话的文化桥梁

夏令营中,秦简文化课程成为最亮眼的 “穿越” 课堂。此前,支教队专程聆听云梦县政协文化文史专家刘俊明讲解秦简奥秘。“我们要让两千年前的文字‘开口说话’。” 队长杨俊杰说。

课堂上,秦简的智慧被转化为少年可触可感的知识:志愿者将《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 的生态规范,与当地涢水湿地保护实践相连;把《为吏之道》“清廉无谤” 箴言改编成青少年易懂的廉政小故事;黑夫家书中 “母无恙也” 的字句,化作亲情教育的载体。书法课上,郭雨泽展示秦简复制品,详解秦隶笔法,孩子们手握仿秦毛笔,在竹纹纸上临摹家书字句,“两千年前士兵的牵挂,和你们对家人的问候一脉相承” 的讲解,让古老文字有了温度。

多元课程赋能:在实践中绽放创造力

除了文化浸润,支教队与云梦县文联联合设计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成长。石头彩绘课上,叶佳辉带孩子们将鹅卵石变成 “彩色艺术品”,“平凡石头的蜕变,就是创造力的魔力”;黏土 “情绪脸谱” 课上,郭雨泽引导孩子们用彩泥塑造喜怒哀乐,课堂里满是 “老师,这个笑脸送你” 的暖心互动。

剪纸课的巧思、化学小实验的惊奇、“时光信箱” 的憧憬、“枯木逢春” 的环保创意…… 志愿者们设计的 30 余门特色课程,覆盖艺术、科学、心理等多个领域。其中,林嘉桐结合本地秦简文化设计的 “卡纸秦简” 手工课,让孩子们在自制 “简牍” 上书写心声,“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

云梦县文联代表观摩课后评价:“这些课程既有传统文化根脉,又贴近儿童天性,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目前,华中农大工学院云喆志愿服务支教队已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从基地揭牌的郑重承诺,到秦简课堂的古今对话,再到多元课程的创意绽放,云喆支教队用 10 天时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知识与文化的种子。正如曙光小学校园里崭新的牌匾,这场跨越城乡的教育实践,正以爱与智慧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青春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