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8036天!揭密趵突泉持续喷涌22周年的“守护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6 17:15:00    

71岁的董燕还记得小时候用泉水冰镇西瓜的清爽,如今她穿着志愿者马甲,向游客讲述泉水故事。从法学教授到地铁工程师,从水务工作者到普通市民,一场关于这座城市“根与魂”的接力守护让趵突泉持续喷涌22年。

9月6日上午,“纪念趵突泉持续喷涌22周年”融媒访谈活动举行。这场由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舜网承办的活动,通过政府代表、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与市民代表齐聚一堂,从法治保障、地质成因、生态补源、工程实践与全民参与等多维度,揭开了趵突泉持续喷涌二十二载背后的“守护密码”。

法治先行,划定泉水保护“生命线”

“趵突泉之所以持续喷涌22周年,与政府护泉、市民爱泉尤其法规保泉分不开的!”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库成员、济南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济南大学法学教授袁曙光在访谈中强调。他指出,2005年出台并历经两次修订的《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划清了保泉的“生命线”。解决了过去“九龙治水”、权责不清的问题。推动了对南部山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严格保护和水源涵养,持续开展河道整治、水土保持、重点渗漏带生态修复等工作,给水源涵养区“造血”,给泉水补给区“输血”,提高了泉水的喷涌“动力”。袁曙光表示,接下来要依法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继续守牢泉水生态空间。更好地发挥山体、林地、河道等生态功能区对泉水补给的作用。同时,要建立健全保泉工作的技术支撑体系,让泉水的监测、评估和预测手段更加科学完善,实现智慧保泉、精准保泉。

四篇文章,统筹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介绍,全市保泉工作的系统性举措。基于三十年保泉经验,济南聚焦“保、控、管、优”四大方向,以“保泉优先、城泉共生”为共识,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在“保”的层面,济南划定四条保泉生态控制红线,重点治理南部山区“三川十二峪”,完成十余个生态修复项目,“十四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强化水源涵养能力。“控”的方面,严格分级管控泉域保护范围,严格规范开发建设,严格限制开发项目建筑密度与开挖深度,并集中封停了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500余眼自备井,年减采地下水2000万立方米,将城市供水地下水供水比例压降至10%以下。“管”的环节,济南坚持节水优先,建成772个节水载体,实现节水型县域全覆盖;统筹配置外调水、本地地表水与再生水,年再生水利用量达2.5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水资源压力。“优”的维度,济南推进名泉景观提升与生态修复,打造白泉等亲泉空间,并实施泉水直饮工程,预计2025年底有188个小区的约百万居民在家喝到甘甜泉水,实现泉水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地质奇迹与生态补源,共筑泉水喷涌基石​​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副总工程师李传磊从地质角度揭示了泉水喷涌的自然奥秘。他将其形象地概括为“水从何来”“路如何走”“泉何以涌”。南部山区广袤的石灰岩如巨型“蜂窝”吸收降水,形成天然水塔;独特的北倾单斜地质构造为地下水北流提供了天然通道;而城区地下一道无比坚固的屏障——由致密火成岩构成的岩体。这道岩体就像一堵巨大的地下拦水坝,彻底阻挡了地下水的去路,导致地下潜流大量在此被不断拦截、聚集,水位随之持续抬高,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水头压力,最终使其寻隙喷涌而出,形成蔚为壮观的泉水景观。

这一天然系统还需人工的科学维护。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卧虎山水库服务处处长陈鹏表示,水库作为济南水网的“总调度”,已成为生态补源的核心枢纽。通过“五库连通”等工程,成功调配各类可利用水源。尤为关键的是,每年2-6月的枯水期,水库会通过玉符河等多个强渗漏带进行精准生态补水。自1989年至2012年间,省地矿局801队等单位多次在这玉符河进行示踪试验和典型补源试验数据分析,科学验证了该区域与趵突泉等泉群之间存在密切水力联系。通过卧虎山水库放水,经玉符河等强渗漏带,进行多区域生态补水,对市区泉群的补源效果较为明显。陈鹏说,“自2003年有系统记录以来,卧虎山水库通过生态补源总补水量已达5.7亿立方米——这一长期、规模化的生态调度,为趵突泉实现连续22年持续喷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工程建设与保泉共赢,地铁与泉水和谐共生​​

地铁的发展代表着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交通效率提升、经济发展动力和城市文明程度,如何实现与泉与城的和谐共生,是济南必须解决的难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总经理助理兼总数据师李罡分享了“地铁与泉水共生”的济南方案。面对“在泉脉上修地铁”的世界级难题,创新提出了“绕避升抬”原则,即:规划线路主动绕避泉水核心补给区,对临近区段采用浅埋敷设,为泉脉“抬头让路”。在施工中,全线采用全密闭盾构技术以实现“微扰动”,并自主研发了“基坑封闭降水与原位回灌”技术,实现了施工期地下水“零损耗”,该项技术荣获济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构建了包含数百个监测点的全天候监测体系,确保泉脉安全万无一失。2022年,在二期工程大规模建设期间,趵突泉水位反而创下30.27米的历史新高,有力证明了重大工程建设与泉水保护可以实现共赢。

全民守护,让爱泉护泉融入城市文化基因​​

泉水的持续喷涌,更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深情守护。泉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宁分享了一线社区工作者多元共治保泉护泉故事。街道通过组建了专业巡查队伍,并联合水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实现了对辖区内50余处名泉风貌的精细化管护。

市民巡访团团长辛安和历城区航运路社区第七党支部书记董燕则从市民视角,讲述了泉水与日常生活的深厚情感联结。“泉水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71岁的董燕动情地说,“小时候跟着父亲去泉边打水的情景至今难忘。”如今,她活跃在社区“护泉志愿服务队”中,发放节水手册,宣传泉水文化,带动更多邻居成为爱泉护泉的践行者。而让辛安感触最深、最幸福的是看着市民打水、聊天,享受亲泉带来的快乐,尤其是市政府推动的“泉水直饮”工程,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里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与从泉池中取来的一样品质的好水。

济南文旅集团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商务客服部客服负责人李琳,分享了自己的导游经历,特别是外国游客的惊叹:“他们发现泉水不仅是景观,更完全融入了市民生活,称赞济南‘是在为全人类保存一份最美的礼物’。”国际视角的认可,更彰显了泉水不仅是济南的景观,更是这座城市向世界讲述济南故事的文化底气。

人水相亲,城泉共兴。二十二载清泉不息,涌流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座城市持之以恒的努力与智慧——从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到水资源精准调度,从重大工程保泉实践到全民爱泉意识提升,济南逐步构建起“法治保障、科技支撑、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系统性泉水保护机制。我们更应珍惜水资源、共建水环境,在享受泉水美好与福祉的同时,积极投身保护行动,共同守护这片灵动的水脉,擦亮“泉城”这张世界名片,为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贡献力量!

(记者:崔永久;摄影:李宇航、殷志豪;视频:孙若曦、谢锦涛、冯营)

编辑:曹梦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