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王城保留了明藩王府的精华,永宁州古城留存了州城的轮廓,三街古城则为桂林保存了仅有的县级古城概貌,这些楼殿城垣共同勾勒出桂林这座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模样。三街古城位于灵川三街镇三街村内,当我们走进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时,走进的也是一座桂北县城漫长的来时路。

颇具规模的陈家大院。
千年县治所在地,领中原风气之先
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置灵川县始(又有一种说法是唐武德四年),直到1954年6月撤县并入临桂县,其间约1300年,三街一直是灵川县的县治所在地。可以说,三街是名副其实的“桂北首邑”。
三街北部的北障山与海洋山系的东山平行对峙,形成湘桂低谷走廊出口,又位于漓江上游南端,是中原南下的必经之路,“陆路通南北,水路连楚越”的地理位置使灵川自古有“楚越往来之要冲”的美誉,向来就“领中原风气之先”。因而历史上的三街风光一时,一度成为桂北的经济重镇和军事要塞。
承袭中原之风,三街古城的街道完整严谨,城池颇具规模,文物景观博大精深。据县志记载,历史上三街古城各种亭台、道观、楼阁有40余处,城内诗赋碑文至今已发现20余处。灵川的老八景,有七景在三街,“百丈霁雪”“千秋文笔”“银江晓渡”“黄岗狮拱”“烟寺晓钟”“赤壁象蹲”“元真仙迹”,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韵味相映生辉,让这座古城呈现出一派独特的风貌。
唐代故城建在今三街镇政府所在地西南约2公里的吕仙山之东,后迁至漓江之滨的大象山西麓。宋绍定四年(1231年),为解决人口增多、水源短缺的问题,时任知县郑延年将县署迁至衙门岭,即今三街镇人民政府驻地。
1949年11月,灵川县人民政府在三街成立,在如今镇政府大院内,仍保留有一座1952年重新修建的老县政府楼,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初期县级政府的典型风貌,也为研究当时的建筑艺术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今三街镇政府内,保存完好的老县政府楼。
1954年6月,灵川、临桂两县合并,县委、县政府迁至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办公,结束了三街作为千年县治所的历史。
1961年6月,两县分治,县治仍设在桂林市,因辖区调整,旧县城位置偏远,为有利于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决定搬迁县城。后桂林专署专员提议:历代县城多临江而建,甘棠渡临江,且交通方便,又有空厂房可用来建设城市设施,于是从1962年冬开始,在甘棠渡新建县城。
三街六巷九井,古城内外车水马龙
三街,顾名思义有三条街道,分别建于过去县署所在地的东、南、北三个方向。在三条街的基础上,为方便居民们生活、出行,又先后延伸出全家巷、兴隆巷、寺巷、东巷、张家巷、回头巷及若干小巷,分别挖掘兴隆井、南寺井、宅里井、姚家井、义井、苑家井、张家井、陆家井。由此形成了三街“三街六巷九井”的城建雏形,并沿用至今。错落有致的大街小巷中,分布有当时官府的附属机构、寺庙祠堂、商业网点等,官民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家园。
为防御外患,守护城内的“烟火气”,明景泰元年(1450年)县城开始搭建排栅,二年改土城。成化元年(1465年)修建石砌城墙,历时12年竣工。
三街古城作为一座封闭式的城池,建有五个城门,即东胜门、西化门、拱北门、镇南门、小南门,今存拱北门、东胜门、镇南门。古城门均呈拱形,用方整的料石镶砌而成。其中,镇南门是现存三座城门中保存最完整、最好的一座。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城墙为何一反建城“四向四门”的规制,要在古城东南方向修建第五个城门小南门?原来,县治迁来之前,三街东边一带由于临近漓江大码头,早已形成闹市,南边的狮象、普贤、正义、双潭等地的百姓常到此谋生,是一条便民的交通要道;另一方面,文庙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迁至现址,大门正对小南门,从风水学来说,这是为文庙留出的通气之道。
城门的命名,记录着这座古城的记忆。在灵川石城即将完工之际,督建的广西巡按监察御史袁凯召集众乡绅,议定东门取“东胜”,是为纪念当年县医学训导陆汉率民众东出奋勇杀贼,夺回被流寇掠走的众多人、畜,大胜后歹徒不敢再犯;西门为“西化”,为纪念明天顺七年(1463年)知县曾铎到任后,每月十五都会将西边六峒各瑶寨的居民召集到西门外,以恩威并施的方式开导他们,数年间各族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南门名“镇南”,因城池南面有巍然屹立的尧山,为一方巨镇;北门叫“拱北”,以示对帝王的尊重。

保存较完好的南门。
自三街开埠以来,紧邻漓江码头的东门便是迎来送往的重要之地,城内居民娶亲,新娘也要从此门进入;街上老人过世,城北的出南门,城南的出北门,要在城内周游一圈;县衙处决罪犯,都是从西门押送至刑场行刑。一方水土,造就了古城的一方风俗:喜事东门进,白事南门、北门出,处决犯人出西门。
而从南门至北门的道路,也是湘桂古驿道上重要的一段。所谓驿道,即官道,是中国古代朝廷与地方沟通的由官方修筑、维护、管理的交通要道。湘桂古驿道便是官方在湘桂走廊修建的陆路通道,以湘南永州的枣木铺为起点,经全州、兴安、灵川,终点为桂林城。古驿道总体上由主道、副道、中心轴线三部分组成,其中副道分左副道、右副道,中心轴线由大块的片石铺垫而成,将主道分成左主道、右主道。主道、副道一般用鹅卵石呈“人”字形错位钉镶铺垫,其相对高差15厘米左右。乡村聚落中的驿道,主道主要用于车辆、跑马等行走,副道用于车马停放;野外的驿道,主道用于跑马邮传、货物运输,副道则主要用于行人让道。湘桂古驿道便是官方在湘桂走廊修建的陆路通道。
灵川古驿道始筑于宋代,除上述路段外,还分布于三街镇的留田、广化、上花坪、凉风桥、上溶流、小溶江等自然村。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不少路段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目前仅存留田、广化、小溶江区域的部分路段,总长约2公里。
古时驿道,一般十里置一铺,三十里设一驿,“铺”为“驿”的下一级。如从兴安进入灵川境内后,沿途依次设有小溶江铺、鲇鱼卡腰铺、甘奢铺、龙门驿、县前铺、善政铺、下驿田、甘棠驿、禾嘉铺、乌金铺,由乌金铺进入桂林再南行十里,便可抵达桂林城北门外观音阁的大驿站,这里是湘桂古驿道的终点,此驿站前的街正是现在大家熟知的驿前街。
深深大院人才多,古风盎然重焕新颜
漫步于古城街道上,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矗立,一旁的古井内沿满是深深的绳痕,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目睹了三街人的世代更迭与日常生活。
其中,枫木山上的陈家大院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老宅,巧妙地融合了徽派、荆楚的建筑式样,门楼卷棚,青砖黛瓦。三进三开两天井,每进依地势逐渐抬升。每厅均为三开六扇门,每扇门上部均为便于透气采光的花窗;过厅镶天花板,门梁上装饰有精美的福、寿图案窗格。天井用长条石和石板镶砌而成,每进之间的通道,采用条石夹青石板有序铺垫。整座建筑经历三百余年,如今依然显得恢宏气派。南街一脉的陈氏族人,不时有才俊涌现,不仅有父子举人,也有武举,还出了3名贡生,走出一位三街史上有名的富豪等。
位于东街的全氏老宅有着不输陈氏大院的规模,这座古民居坐西朝东,三进三楹,大门、天井、厅呈中轴对称,曾高悬有5块牌匾:进士、绛人献瑞、经元、武魁、文魁匾,进士、举人、贡生,同样也是人才辈出。
北街也不乏绵延不绝的大家族。民族英雄文天祥遇害后,其子携全家欲投奔在广东琼州任郡守的叔父,行至广西玉林为兵所阻,客居于此,传一代后迁往灵川,文天祥之孙即为三街文氏始祖德和公。文氏先祖先落脚在城隍庙右,后改居北街,再后也有族人迁往柴田、峡背等村,今在三街居住的文氏后裔600余人,自文天祥算起,至今已传至第25代。

岁月在古城里的水井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城墙内,一片池水垂柳绕岸,风景优美,这里是三街古城一处重要景观南寺塘。在民国之前,南寺塘水源来自塘底涌出的泉水,水面高于数百米外的漓江和潞江,四季充盈。池塘周边寺庙林立,有戏台,又有收养老残兵卒、老无所养的孤寡及无家可归者的“养济院”,一直是古城重要的公共场所。现在,南寺塘及周边经镇政府的大力整治,修建了亭阁水榭、步道、广场、舞台及健身器材,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爱莲公园。时值初夏,一池新荷生机勃勃,池边屋舍半露,炊烟袅袅,千年古城正不断绘就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

重建的古城墙。
路书
手机软件导航“三街文化广场”,这里云集了南寺塘、镇南门、古城墙遗址等景观。现在正是观赏荷花的最佳时节,穿过荷塘,还可以登上已部分复原的城墙上,一览古城概貌。从镇南门出发,一路向北游览古城,至拱北门,不走回头路。游览完毕,可到古城外的餐馆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三街猪脚。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