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遏制“学二代”拼爹乱象,学术答辩制度该回归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1:15:00    

重庆大学5月10日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网络上对该校2021级本科学生刘某乔发表论文等情况提出质疑。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项工作组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刘某乔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某华之女,刘某华安排刘某乔参与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论文和专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刘某华的论文中还存在图片上传错误等学术不严谨问题。经研究决定,给予刘某华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长职务;按相关程序撤销刘某乔获得的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和奖励。

重庆大学发布的情况通报 / 图源网络

此前,重庆大学大四学生刘某乔发表14篇SCI论文,引发舆论关注。重庆大学的调查、处理,查实了网友质疑的“学二代”拼爹问题。而网友更关心的是,如何遏制“学二代”拼爹乱象?

有网友提出,应该借鉴国有企业招聘实行的“近亲回避”制度,限制甚至禁止父母让子女参加自己开展的科研项目。这显然不具备任何可行性。在国际学术界,父子、夫妻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且各有贡献,同获诺贝尔奖的,并没有成丑闻而成佳话,如英国物理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与儿子威廉·亨利·布拉格搭档研究,共同获得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妇1903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遏制“学二代”拼爹,不在于限制“学二代”的学术活动,而在于改革学术成果评价体系。简单来说,要组织学术答辩,由专业同行通过答辩进行同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参加过相关学术研究,是否有创新学术见解。没有学术答辩环节,或者学术答辩环节走过场,把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视为取得的成果,用于考核、评价、评优,这是近年来各种论文乱象之根,“学二代”拼爹不过是这种乱象的表现之一。

近年来曝光的“竞赛拼爹”“论文拼爹”等问题,基本都是因为成果“太突出”而受到关注。如小学生研究基因、癌症的科创成果,完全超出认知常识。此次被网友质疑的重庆大学女生,已经发表14篇SCI,这也是本科层次学生所难以达到的学术成就。

如果成果不那么“突出”,只要没有当事人举报,“学二代”拼爹很难被发现。

但其实,识别“学二代”是不是独立完成成果,或者是不是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并不难。学术界的基本方法是,由“学二代”作一个学术报告,或者组织针对学术成果的答辩,由专家提问,也就是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遗憾的是,当前的成果评价,并没有这一答辩环节,或者即便有,也只是走过场。

比如,对于公众质疑的小学生完成的达到研究生水平的科创成果,只要有答辩环节,由小学生自己讲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体验,由专家询问与成果相关的问题,小学生是否“拼爹”,不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判断吗?对于大学生发表的那么多SCI论文,如果有成果答辩会,这些论文是否她自己完成,也并不难判断。

由于没有这样的答辩环节,论文代写、代发、“学二代”拼爹也就被纵容。我国教育界、学术界,对待学术研究,均存在“重发表,轻质量”的问题。在一些单位,员工参加考核、评职称,提交的论文成果,只是期刊封面、目录,论文连复印件也不提供;在大学里,学生参加评优、评奖,也只是提交论文发表的封面、目录,用以确认数量和发表的档次。由于考核方对提交的论文看都不看,所以最近接连出现了男性患“子宫肌瘤”“产后出血”的妇科研究论文,而且诡异的是,论文发表近10年后,才被发现有如此离谱的研究。

没有正常的学术答辩活动,导致我国学术评价就是“数论文、数专利、数项目”的结果评价,与之对应的,就是围绕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的各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以零容忍态度对待学术不端,但大家所见的是,学术不端依然屡见不鲜。其原因是,学术评价的机制没有变。在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中,学者(研究人员)由于没有评价权,学术荣誉意识淡化,而这又进一步恶化学术生态。

改革学术评价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强化学术共同体建设,突出学术答辩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只有把学术评价权真正交给专业共同体,才会逐渐恢复学者的学术尊严与学术声誉意识。这也是我国破除唯论文学术评价、铲除各种学术乱象的必由之路。

文/熊丙奇(知名教育研究学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