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业界热议近场电商“新征程”:创新、融合、生态成为关键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9 17:42:00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杜燕飞)当前,近场电商领域出现的消费热点引发各界关注。消费者乐见外卖低价、商家获得流量带来的销量、平台由此拓展新市场……也有人问,当补贴退潮后将迎来怎样的行业格局与连锁反应?

近年来,场景拓展是电商发展的“主旋律”,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内容电商快速发展。近场电商,可理解为即时零售,区别于传统电商,消费者可在本地平台下单,由附近门店即时发货并在几小时内送达的新零售模式,融合了传统零售线下触达和线上电商便捷的体验。今年以来,头部电商平台加快了对近场电商的布局。

“创新、融合、生态成为近场电商的关键词”“技术创新赋能即时零售长远发展”。日前,在中国市场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承办的“电商下半场:远近融合的大消费平台与消费的增量创造”专家研讨会上,参会嘉宾表示,远近融合的新业态为我国消费市场注入了动能,也对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表示,随着消费趋势向体验化、情感化转型,以兴趣、情感满足为目标的新消费形态正成为主流。各大电商平台正进入大消费赛道,布局即时零售,融合线上线下优势,打造新消费场景。

“消费领域的‘便捷’意味着创造,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这也是电商由远及近转向即时零售的重要意义。”中国市场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夏杰长表示,消费领域的新业态以就业为重要导向,带动了服务业就业,能够实现双赢。

业界人士表示,前些年近场电商被认为是“苦差事”,产品覆盖面少、运营利润单薄、模式复制性弱。但随着对增量市场的竞争、技术创新的赋能、消费者行为习惯的养成,近场电商成为了“香饽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敏说,即时零售兴起的背后是“Z世代”为代表的即需、即买、即得的消费习惯变迁。这一消费行为需有强大完善的供应链作为支撑,前端需要性价比高且丰富的产品品类,后端离不开高效的物流网络。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表示,与“6・18”“11・11”等传统促销不同,以往集中于日用品领域,当前则以生鲜、快消等高频、即时消费需求为主。这类商品不具备囤积属性,也不存在集中消费的特征,因而更可能将潜在需求转化为持续稳定的消费行为。

“即时零售的竞争,拼的不是流量,而是成本和技术,技术是即时零售最终的角斗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认为,电商平台需要通过技术来提升上门服务的精准度、物流效率,真正构建起强大的供应网络。

当前,即时零售、闪购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是数字技术进步与消费者需求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表示,即时零售是算法、算力密集型产业,对技术需求很高。他举例说,北京用餐高峰期,每一个骑手接一个单的路线如何走,是综合计算交通堵塞、局部气象等变量后的最优解。此外,线下店铺接入电商平台后,产品信息数据的可视化,有助于实体店铺制定销售策略。

“补贴不是目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补需求的同时更要补供给,补体验。长远来看,供给比较丰富、履约比较稳定的平台才能把前期通过补贴方式获取的流量纳入生态体系里面。建议有关部门督促平台完善补贴机制,守住风险底线。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恶性竞争,守住政策底线,加强对平台补贴规则的监管,保障中小商家与不参与补贴商家的切身利益。”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商首席专家李鸣涛说。

来源:人民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