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下午,科技护发品牌“幸氧科技”创始人吴丹妮刚结束一场会议。她抓起桌上的冰美式猛灌两口,把高跟鞋换成平底鞋,准备继续跑工厂。“昨天考察了五家供应厂商,今天还得去龙岗。”
1990年出生的吴丹妮,来深圳南山创业已经有几年时间。她的工作节奏也跟得上深圳速度:说话语速快,手机屏幕不时亮起——来自团队小伙伴的信息、工厂负责人的语音、科创学院导师的提醒,几乎挤满她的每一分钟。
香港创业者吴国声也有同样的节奏。
他每周穿梭深港的业务至少三次:上午在香港沙田开会,中午到深圳河套合作区的办公室处理业务,傍晚再赴罗湖与客户洽谈。这种“同城化”的速度,被其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优势。
距离23公里外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则是另一番场景。
“All Day Club”店里,午后阳光斜射进落地窗,咖啡的醇香裹挟着粤语、普通话与英语的讨论声。
香港青年赵逸朗手持手冲壶,水流在云纹滤杯上划出漂亮的螺旋。
他用了一款云南产的咖啡豆,熟练地冲泡出一杯精品咖啡。
54%、104%、125%、145%、部分豁免……2025年以来,自美国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对华关税步步走高且朝令夕改,作为外贸大市的深圳,首当其冲。
谈起贸易战下的成本波动时,赵逸朗抬起头,笑着说:“国产豆占比越来越高,进口压力反而成了转型契机。”吴国声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技术封锁、关税壁垒、供应链都成为绕不开的挑战。
“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吴国声觉得,贸易战下的创业者,是危机,也是机遇。
“两条腿走路”

选址梦工场,赵逸朗看中的是这里的“港味”——园区内有很多来深圳创业的香港人。他透露,越来越多想来深圳创业的港青,都会聚集在这里,互相取经。(受访者赵逸朗供图)
“咖啡豆关税上涨了,但我们的成本暂时还扛得住。”赵逸朗说这话时,语气从容。他的咖啡店主打精品咖啡。日常使用的咖啡豆多来自南美和非洲,少量来自云南。
2025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对越南等国的咖啡出口加征关税,引发行业关注。作为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越南的变动牵动产业链神经。
赵逸朗回忆,成本上涨从2022年已开始,年均涨幅约2%-3%。
“精品豆价格更高,但日常用的意式豆成本占比不高。”赵逸朗解释,店内特调饮品和周边产品分散了成本压力。
对于国产咖啡豆,他提到云南豆近年的兴起。对于咖啡店这类民生消费行业,贸易战下,国产化成为主流选择。
“我们和国内供应商签了长期协议,价格波动不大。”他补充道,“如果供应商不涨价,我们几乎感受不到波动。”
与咖啡店的“小而美”不同,中大编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编码”)创始人吴国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特朗普第一任政府时期起,美国对华技术限制不断加码,而中大数码的主营业务——跨境数据流通与安全存储,恰处于敏感领域。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吴国声与多位教授基于该校的核心技术网络编码,于2018年创立中大编码有限公司,将网络编码理论应用于市场,通过数据切片、编码并分布存储至多个云端,提升数据安全性。
“核心技术必须扎根本土,但全球化不能停。”早在2022年,吴国声和团队便预判到风险。“香港高校的技术成果,若仅依赖欧美市场,未来必然受限。”
吴国声回忆,当时团队与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后,决定“两条腿走路”:一面深耕大湾区及亚洲市场,另一面将部分技术开源。在2023年,其开源存储软件Nexoedge被美国Linux基金会纳入国际标准,是基金会首个香港高等院校的标准化开放源码项目。
“代码全部公开,反而赢得信任。”吴国声举例,近期引发全球关注的DeepSeek同样以开源模式突围。“质疑者可以随时审查代码,这是打破技术壁垒最聪明的方式。”
“开源是一种‘去政治化’的生存方式。”吴国声坦言,这一策略让公司避开了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的直接冲击,并在加拿大设立了独立子公司,专攻北美市场。
同样打算布局全球的还有“魔术机器人MagosMaster”共同创始人黄文进。
他的团队正研发一款结合魔术表演与陪伴教育的机器人,目标市场锁定北美,欧洲和东南亚。
“贸易战下,硬件出海成本增加,但我们提前收集客户需求,降低量产风险。”黄文进表示,产品设计阶段已考虑数据本地化和转口物流方案,可分散供应链压力。
市场分散确实是另一张安全牌。吴丹妮公司的养发设备主打海外市场。
吴丹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欧美是她们最大的市场。“关税影响对初创企业微乎其微,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她计划,要面向全球市场,提前布局,以应对潜在的技术管制。
“跑工厂比逛街多”

2024年初,黄文进和团队在深圳某社区做了场测试。一位母亲上台分享,“孩子以前不敢上台说话,现在追着机器人学魔术,还主动给邻居表演。”(受访者黄文进供图)
上世纪80年代,港商因成本优势北上深圳设厂;如今,港青创业更看重深圳的产业链与政策红利。
赵逸朗说,咖啡店是由他和另外两位大学校友共同创立,三人均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
起先,三个年轻人萌生去内地闯一闯的想法,在香港通过参加“冲出梦想计划”比赛,赢得100万元创业奖金。但团队曾一度陷入迷茫。
“在香港开公司习惯找中介‘包办’,但在内地好像行不通。”赵逸朗回忆,初期他们联系多家中介咨询创业补贴,却发现对方说法不一,“有人连政策条文都未读透”。
后来,他直接拨打深圳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迅速对接上前海管理局的港企服务中心。对方提供免费法务、财务咨询,甚至帮忙对接消防、食安等审批部门。
“12345热线比中介靠谱多了!”赵逸朗笑道。更令他意外的是,前海企业所得税按15%征收,且园区提供三年人才租房补贴,“房租仅香港五分之一”。
2022年,他们决定在前海梦工场北区开设咖啡店。
选址梦工场,赵郎逸看中的是这里的“港味”——园区内有很多来深圳创业的香港人。“白天卖咖啡,晚上办DJ派对或创业分享会,一个月至少两场。”他透露,越来越多想来深圳创业的港青,都会聚集在这里,互相取经。
2024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来到赵逸朗的咖啡店,并为其在社交媒体发帖,这让他们的咖啡店一下子“火了起来”。目前团队已经从3人扩展至6人以上。
如今,赵逸朗每周往返深港两三趟,通勤单程不过一小时。他计划将模式复制到广州、珠海,“但前海仍是核心,这里能链接最多的资源”。
这种“政策直达”的体验,在多位创业者中形成共鸣。
2023年,黄文进经朋友介绍,参加了深圳科创学院的冬令营。这个由深圳市政府支持的创业孵化平台,为他打开了新世界:一年期“预探索计划”提供50万元种子资金、共享办公场地,甚至对接供应链工厂。
“香港适合做销售窗口,但硬件的根必须扎在深圳。”他果断将一半时间留给深圳,另一半仍在香港维系资源。
黄文进的项目与魔术机器人有关。他从香港冠军魔术师朋友处获得灵感,决定将魔术表演与陪伴教育式的机器人结合。
团队设计的“魔术机器人”高约25厘米,上半身呈人形,配有灵巧的机械臂,以及可变换表情的电子屏。它能表演纸牌消失、硬币转移等经典魔术,并通过互动引导孩子主动交流。
“传统学魔术要看视频、啃书本,对小朋友太不友好了。”黄文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4年初,团队在深圳某社区做了场测试。一位母亲上台分享,“孩子以前不敢上台说话,现在追着机器人学魔术,还主动给邻居表演。”
两天内,两百多位家长涌入建立的微信群。这让黄文进觉得,魔术不仅是娱乐,更是打开社交自信的钥匙。
科创学院的各项支持缓解了初期压力。黄文进将市场锚定海外。
不过,虽然深圳模具厂开模成本比香港低,但他清楚,真正的考验在出海环节。“欧美对儿童产品认证极其严苛,一台机器人要通过十几项检测。”
每周三次,黄文进从香港黃大仙的家出发,乘跨境大巴到深圳南山,单程2.5小时。他在车上处理邮件、开视频会议,甚至自学普通话。
“香港创业者要融入内地,语言和文化关必须过。”黄文进说。
吴国声的普通话也说得很标准。2023年,吴国声将业务扩展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专注于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与安全。
香港的科研资源与深圳的产业链在此交汇。中大数码的核心技术“网络编码”源自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但落地却倚赖深圳的制造与数据生态。
吴国声直言,过去港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足,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设立,正逐步打破这一僵局。
而人才公寓补贴和跨境数据试点政策,进一步降低了初创企业的落地成本。“香港的科研+深圳的产业,这才是大湾区的核心竞争力。”吴国声说。
吴丹妮深有感触。她从市场营销转型为“硬核产品经理”,自学研发技术知识、对接供应链商,甚至蹲守工厂盯生产线。
“深圳的硬件创新氛围全球独一份。”她感慨,这里聚集了从模具开发到电路板生产的全链条资源,连小众的美容仪器,也能找到匹配的供应商。
2023年底。经朋友引荐,吴丹妮带着项目入驻深圳科创学院。她觉得,这里提供了平台型的全面资源。
“既有成熟的硬件创业方法论,也有孵化资金支持,还有供应链资源对接,互帮互助的创业氛围等。”吴丹妮说,这些关键因素,让项目能够更加顺利往下推进。
最疯狂的一天,她辗转五家工厂。吴丹妮笑称,“跑工厂比逛街多。”
好在,这种奔波正在逐渐体现价值。
融资、人才与供应链的长跑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二。(王瑭琳/摄)
虽然深圳科创学院的支持,但挑战仍接踵而至。
在黄文进的团队里,成员多为“00后”,流动性极高。
“有成员刚上手就被大厂挖走,还有的毕业去了读研。”黄文进说,技术磨合同样棘手。机械工程师不懂魔术流程,魔术顾问又难以理解编程逻辑。
此外,在贸易战的影响下,海外投资者对硬件项目的风险评估愈发严格。黄文进透露,他和他的团队已开始接触高校合作研发,以增强技术背书。
资金压力几乎是所有创业者的共同难题。
吴丹妮的公司通过海外众筹,获得了第一波来自52个国家的海外用户支持,现已完成了发货。
不过她认为,众筹只是开始。量产的阶段,需要更加完善的供应链支持,以及成熟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初创企业的“生死关”。
吴丹妮为寻找合格供应合作伙伴,创业以来跑了珠三角数百家企业。
不过,在她与深圳科创学院合作后,借助学院的供应链数据库,以及学院辅导老师的协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筛选效率。
面对重重挑战,这些年轻人也在探索新路径。
吴国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大编码切入医疗数据跨境场景,并联同德国的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香港科技园公司,以及北京的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等,成立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医疗数据空间。
近期,他们还与香港保险公司合作开发跨境理赔系统,将原本两个月的流程,压缩至48小时。
“用数据打通深港民生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湾区融合。”吴国声说。
(感谢林若川、许可颖为本文采访提供帮助)
南方周末记者 王瑭琳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