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珍贵影像留住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09:43:00    

“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头版用超大号的五个铅字向全国人民宣告这一重大消息。80年后的这一天,奥斯卡院线“铭史鉴今·奋进图强”主题展映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奥斯卡硅谷影城举行。现场播放了系列微纪录片《80—80位抗战老兵亲历战争口述史》,将观众带回到烽火连天的岁月,铭记“8·15”日本无条件投降日。

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重点项目,《80—80位抗战老兵亲历战争口述史》自8月1日起,以80位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完成了一次对历史记忆的抢救性留存,更以个体叙事的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抢救性采访要和时间赛跑

“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河南台首席记者、该片项目负责人季洁的这句话,道出了《80—80位抗战老兵亲历战争口述史》诞生的初衷。面对健在数量极少、平均年龄达96.5岁的抗战老兵群体,“抢救性采访”五个字重若千钧。

项目启动时,团队掌握的53位老兵线索曾带来短暂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在完成19位采访后,剩余34位或已离世,或重病在床、意识模糊、无法发声……“那段时间压力大到‘天天睡不着觉’,却只能在一次次碰壁后重新出发。”季洁说。

为了与时间赛跑、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河南台总编室主任王刚告诉记者:“台里上下鼎力支持,抽调精锐力量组建团队,四组摄制团队全国奔波,多栏目及全媒体矩阵协同发力,并创新融合线上线下传播模式。后期团队更是‘人歇机器不歇’轮番上阵,保证了每天1—3分钟高品质微纪录片的稳定输出。”

“这份紧迫感不仅贯穿项目始终,采访本身也是一场生命守护。”据季洁介绍,采访中的多数拍摄都是在医院病房或老兵家中完成,团队定下“一切以老兵健康为首要准则”的铁律。季洁记得,每次采访前自己都会拉着老兵的手叮嘱:“累了、不舒服了马上告诉我,咱们立刻停。”面对听力不佳的老兵,她还练就了用小黑板简练提问、观察微表情控场的“新技能”。

令季洁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新乡的一次采访,当天摄制团队一个人扛着好几个包,衣服都被汗湿透了,来到采访地点时,老兵王少亭刚听到“抗日”二字便恸哭不止。那次采访最终未能继续,团队却默默请来专业摄影师为老人拍了肖像和全家福,“用陪伴代替追问”。团队里“00后”成员孙永达感慨:“这是最受教育的一天,我们做的事太有意义了。”

内容审定技术应用以真实为魂

“我坚信真实最有力量。”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个人抗战史、成长史、心灵史”作为叙述主线,而非传统战役史时,季洁的回答掷地有声。

视频中,98岁的老兵王桂春回忆日军暴行:“用刺刀,把没多大的小孩挑了就甩了,残忍得很。”镜头捕捉到他青筋凸起的手紧攥住旧军装的细节,以及朴素言语中的停顿和颤抖,“这带给我们的震撼,胜过千言万语的史料。”季洁回忆道。

这些带着呼吸与体温的记忆,在镜头里以口述史的形式铸就起民族记忆的丰碑。为了避免老兵因为年龄的缘故,出现记忆错误和混乱的时刻,团队建立了“双重认证”口述史采集标准:每位老兵的口述需经部队战报、地方志、战友回忆录等至少三类史料交叉验证,同时系统采集《立功证明书》《战斗日记》等实物档案构建物证链。节目还严格遵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抗日战争史基本史实认定指南》进行历史框架审定,经过军区、党史办等多部门“六审”流程,确认无误才会播发。

除此之外,技术手段也为真实服务。据季洁介绍,项目全程采用4K高清电影画质拍摄,要求“所有素材一秒都不能遗失”。团队还创新“多维度采集”方法:除常规访谈外,还为每位老兵拍摄专业肖像照、录制环境视频、收集战时文物、扫描手写日记,构建起立体的个人记忆档案。“这种‘多维度抢救’,让冰冷的技术升华为温暖的历史对话。”季洁说。

红色主题青春表达让传播“破圈”

首期节目《为祖国为人民而战》上线当日全网播放量突破750万,“95后”观众占比达58%;8月3日推出的《谁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播出12小时,话题全网讨论量达50万……这些数据打破了“红色内容年轻人不爱看”的刻板印象,也印证了季洁团队“青春表达”策略的成功。

在季洁看来,契合短视频时代传播脉搏,是“破圈”的关键。团队坚持将每集时长控制在1—3分钟,让英雄故事“随时随地能被打开”。与此同时,大象新闻客户端还对内容进行碎片化传播,比如《96岁中国第一代空降兵王福荣:南京大屠杀杀人就像割草一样!一定要把日本打走,历史不会忘记,天空永远记得》仅有15秒,但上线不到3小时点赞就超9.3万。而在“河南发布”平台,完整微纪录片的高完播率证明:故事感的、高品质的纪录片,人们有耐心看完。

“团队希望通过该微纪录片的成功‘破圈’,为新时代红色主题宣传提供可复制的经验,用4K超高清标准构建全息档案,为历史留存可深度开发的原始素材。”季洁表示,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团队镜头下记录的,不仅是80位老兵烽火岁月的回响,更是一个民族对来路的凝视与对血性脊梁的永恒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