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口的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一台就2000多万元,一年维护费也有200万元左右,等我们自己研制的机器人上市,成本会大大降低,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7月6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胡三元告诉记者,他和团队正聚焦解决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卡脖子”难题,推进智能化手术转型升级。
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电视腹腔镜手术,从进口“达芬奇”手术系统到研发国产智能手术系统,扎根临床近38年的胡三元,从未停止过科研脚步,驱动他一直前行的,正是“解决临床痛点、服务患者需求”的医者初心。
上世纪90年代,现代腹腔镜手术技术初入中国,不仅老百姓不了解,业内也有很多质疑其“安全性低、应用范围窄”的声音。胡三元却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让患者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技术,一定是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当时,他所在的医院率先引入腹腔镜手术设备,他和同事进行反复练习,于1992年成功完成了山东省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引领了腹腔镜技术的普及。
在胡三元看来,腹腔镜技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率先在国内完成多项具有开创性的腔镜手术,包括小儿脾切除、小肝癌切除、颈部无切口甲状腺切除、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打消了对“腹腔镜技术持怀疑态度”的困惑,在国内首次提出“功能腹腔镜”概念,引入术中荧光导航技术,提高了肿瘤切除与淋巴结清扫的精准度,推动手术从“能做”到“做好”。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胡三元又将目光投向智能手术领域。几年前,他带领团队完成全省首例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减重手术。为了能让更多患者享受智能手术技术,胡三元带领团队攻坚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他们建设腹腔镜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手术机器人知识产权体系,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的研发平台,设计开发了多套手术机器人样机,并已经完成医生端操作系统与病人端执行系统的集成工作。“我们突破了机器人关节控制、运动学算法、图像导航、人机协同等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技术与耗材的长期垄断。”胡三元说,目前项目已进入厂区建设阶段,不久将完成测试与投产。
作为我国腹腔镜技术的领军人物,胡三元主持研发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不仅注重技术创新,更注重技术规范推广。自1992年创办“全国腹腔镜技术培训班”以来,至今已举办84期,培养了来自全国25个省市的腹腔镜外科技术骨干;创办了我国首个腹腔镜外科专业期刊《腹腔镜外科杂志》,主编或翻译出版腔镜手术相关教材、图谱、视频等教学资料十余部,并组织全国腹腔镜手术演示会达30届,累计参会人数达两万余人。由他牵头制定的《机器人辅助袖状胃切除术操作指南》,极大提升了机器人手术的规范性与安全性。
(大众新闻记者 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