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卫中心手术室试运行,缩短就医半径方便居民
居民为啥愿在“家门口”做手术
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手术室门口等待长椅上,胡阿姨看起来十分笃定。上周,她的老伴通过签约家庭医生葛臻转诊至普外科主任程兴望处,程兴望诊断“肚子和背上各有一个皮脂腺囊肿,要开刀”。老两口很是犹豫,“能不能只开一个?会不会感染?”
回到家中,与亲朋和邻居讨论了一番,周四,老人又来到程兴望的门诊。“我们相信医生,就一道开掉吧,了一桩心事。”第二天,历时近一小时的切除、缝合后,困扰老人的“疙瘩”消失了。
4月18日,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手术室投入试运行。开诊首日,医护人员忙了一整天:6台外科、眼科择期手术有条不紊地进行。
为啥选择在社区开刀?“邻里口耳相传,一年来,我们是看着手术室建成的。”胡阿姨道出答案,“这里对我们来说太熟悉、太方便了。”
从“社区门诊”到“社区手术”
翻看记录,这6台手术涵盖皮脂腺囊肿切除、霰粒肿切除、眼睑肿物切除、倒睫矫正等病种。眼科主治医师高亢介绍,最小的患者年仅10岁。
18岁的小月是母亲带到门诊的,“孩子左眼的上眼睑长了一个包块,一个月了也没有好转”。“检查后发现,她左眼上眼睑中央处的包块大约米粒大小,但触之无明显压痛感,局部结膜有充血的情况。”高亢说,在热敷、消炎药水对症治疗一周后,仍无明显好转,“孩子即将出国留学,希望尽快手术”。
“以前是在三级医院治疗的。”小月的母亲说,但这几年慢慢对社区医院熟悉起来,“这样的小手术,能保证安全,便捷,就是好的选择。”
高亢发现,眼科手术患者大部分来自辖区内的居民以及居民的亲属。“社区门诊提供家门口服务,能缩短就医半径,解决了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社区手术尤其适合开展外眼手术,也便于后续做好慢性眼病管理。”
引入多名骨干力量
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门诊手术室是长宁区首个社区门诊手术室,对标三甲医院洁净标准,配备智能化百级层流系统。院感科科长金玮清介绍:“如果患者确有需求,手术室环境也允许进行眼内近视手术等对洁净程度要求更高的术种。”
一年来,中心引入了多名骨干,包括一名普外科主任、一名麻醉科主任、两名手术室护士。他们有的来自三级医院,也有社会办医机构的专科人才。
手术室护士杨洁说:“去年听说社区也能开展手术室工作,虹桥社区属于第一批‘先锋队’,我就选择从大医院来社区了。”她很感慨,“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这里的工作氛围感染着我,大多数患者都是居民,和医生、护士熟络地打招呼,就像平常互相走动的邻居朋友。”
她说到一个细节。“患者的情绪对体征有影响。我和家人也曾有在三级医院的就诊经历,排队久、看病难,若是遇上像皮脂腺囊肿之类不痛不痒的小病症,想着拖一拖就算了;有些老人本身对大医院的布局不熟悉,医护人员也没有过多的精力解释、安抚,术前因紧张导致血压升高的也并非个例。”
社区门诊手术室恰好抚平了患者的心。胡阿姨说,家中小辈也提出过是否要去大医院开刀,“我们不肯去的。这不是什么大毛病,后面还要复查、开药,就近方便呀。老头子还有其他基础病,葛医生都很清楚,有时候我们记不住的事情,还靠他们提醒呢!”
力争实现“小病不出社区”
中心主任王永鹏介绍,如今门诊手术可完成基础项目11项、拓展项目18种,下一步将开展更多居民有需要、适合在社区门诊完成的手术病种,院内也为此选拔了骨干力量前往仁济医院、市九医院、皮肤病医院等学习泌尿外科、皮肤科等手术技术,区域内共建医联体单位专家也定期下沉指导。
“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社区医院,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他说,“以前侧重疾病预防、慢病管理,现在要能解决实实在在的医疗问题,才算是‘医院’。”
今年3月21日,市卫健委下发相关建设指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门诊手术室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建设标准等给予细则要求,如“一天内同时有非感染和感染手术,应最后进行感染手术”等。王永鹏介绍,对照指引,中心将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质量控制、适宜项目拓展。据透露,目前中心团队正在总结归纳社区门诊手术病例,以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家庭医生精准分诊、专家团队技术支撑……未来通过这样的服务链条,我们希望力争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急症快速响应’的专业体系,为居民健康守更牢靠的‘门’。”王永鹏说。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 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