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风·追风者〡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她用非遗技艺描画别样的中国式浪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8:06:00    

七夕,是牛郎织女在古老传说中相会的日子,也是中国女性展示巧艺、祈求智慧的“乞巧节”。在这个充满浪漫与诗意的节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位于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上海丝绣”工作坊,对话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丝绣”代表性传承人叶伟娜,听她讲述如何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用指尖的非遗技艺,绣出跨越时空的中国式浪漫。

一针一线里的“巧思”

“一根丝线,最多可以劈成128股。虽然实际创作中一般只劈到16股,但那已经细得几乎看不见了。”叶伟娜坐在绷架前,一边演示劈线,一边娓娓道来。绷架右侧放着布包形的针插,若不仔细看,几乎察觉不到上面插的绣针。“上海丝绣用的是最细的12号绣针,不能靠眼睛找,得用手摸,捏起来是软的。”她笑着说,每次开始绣前,都要用手在针插间细细摸索。初学者往往连穿线都困难,而她早已练就“以针寻线”的绝活,“用硬的针找软的线,比线找针容易得多,这是几十年练就的巧劲”。

红马

上海丝绣的“巧”,还体现在极为严苛的创作细节中。工作环境不能有一丝风,“哪怕微风轻拂,也足以让细若游丝的线飘起来”;双手必须保持洁净干燥,不能沾湿或沾油,否则会污染丝线、留下痕迹;甚至要留着整齐的指甲,因为那是劈线时的“天然工具”。“一天下来,最多也只能绣出指甲盖大小的图案。一幅作品,经常要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完成。”这种“慢”,恰恰是上海丝绣的灵魂所在。

叶伟娜介绍,上海丝绣融汇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承袭了上海本地顾绣的传统针法,并进一步融合工笔画、水墨画、写意画乃至油画等艺术形式,突破传统刺绣以花卉、山水为主的题材局限。她还创新提出“三理合一”(画理、线理、色理)理论。以中国书画的构图作为“骨架”(画理),以丝线的粗细与排列呈现物象的肌理(线理),再通过200余种相近色丝线的渐变叠绣,还原水墨晕染的光影(色理),将“巧”升华为艺术。“就像这玉兰花,花心颜色深、花瓣颜色浅,得用同色系丝线从深到浅逐层绣制,至少三层才能晕出自然的渐变,否则颜色就‘硬’了,失了灵气。”她轻抚绣面,指尖掠过细密的针脚。

捣练图

藏在针线里的浪漫

“七夕是‘巧’的节日,上海丝绣是‘巧’的艺术。我们绣的不仅是图案,更是中国人藏在针线里的浪漫。”从事丝绣事业五十余年,叶伟娜道出了这项非遗技艺与传统节日之间的深层联结。在她看来,“上海丝绣的浪漫,是一种‘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东方诗意,它不张扬,却含蓄、细腻而持久。”例如,为表现雀鸟羽毛的光泽,绣娘需将一根丝线劈成64股细丝,再分层施绣。这极致工艺的背后,是耐心、专注与情感的凝聚。常见的“鸳鸯”“双飞燕”等纹样,则将情感寄托于物,契合了中国式浪漫中“托物言志”的传统。

郎世宁《桃花双雀》

叶伟娜说,古代女子借七夕祈求巧技,而上海丝绣正是女性智慧与审美的凝结,是乞巧文化在工艺维度的当代延续,它承袭了“以针验巧”的技艺传统内核,将女性对“巧艺”的追求转化为系统的艺术语言,不仅延续了节日内涵,更将“乞巧”升华为永恒的艺术。她特别提到了作品《绽放》,以红色丝线绣出玫瑰,既象征爱情,也隐喻女性力量的绽放。“有人认为这些题材太大胆,但浪漫不只是风花雪月。女性的坚韧、生命的美好,是更厚重的浪漫。”

如今,工作坊也会和社区合作,在七夕期间举办“绣香囊”等体验活动,让技艺在新形式中焕发生机。“希望以此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针线背后的文化与情感。”

敦煌飞天

让巧艺“活”在当下

谈及传承,叶伟娜坦言,上海丝绣学习周期长、见效慢,仅劈线、穿针就需练习数月,“很多人难以坚持”。令她欣慰的是,她唯一的徒弟姜文魁已随她研习16年,并于去年获评首批“上海市非遗青年人才”。近年来,通过“非遗进校园”等项目,叶伟娜与姜文魁持续走进中小学、职业院校和大学,开设丝绣课程。此外,他们还借助长宁区“非·长传习工坊”、市民夜校等平台定期教学。“我不指望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承人,但希望播下种子。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叶伟娜和徒弟姜文魁

跨界融合是上海丝绣延续生命力的关键。叶伟娜提到,近年来,上海丝绣已与时尚、家居、文创等领域展开合作,推出高级定制服饰、国礼设计及新中式生活用品。未来还将推动与国际品牌的联名合作,进一步拓展市场与公众影响力。“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创新。”她鼓励年轻人从体验开始,感受一针一线中的匠心与宁静,以开放心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让上海丝绣不再是陈列于博物馆的艺术,而是可穿、可用、可融入生活的真实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