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潞州区,有这样一位匠人,他用双手守护着一项百年非遗技艺,用创新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他就是省级非遗“长治堆锦”传承人闫向军。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堆锦世界,感受一位匠人如何用坚守与热爱,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清晨,天刚蒙蒙亮,长治堆锦博物馆工作室的灯光已经亮起。57岁的闫向军正伏案工作,手中的压刀在丝绸上轻轻划过,雕琢着他的新作品《春色》。纸做底,棉为胎,绸缚面,施以色,堆成画,这幅作品承载了他对堆锦的热爱,也寄托了他对这项技艺的期许。

推开长治堆锦博物馆的红漆门,仿佛掀开了一部凝固的时光画卷。厅里的堆锦作品《百子献瑞图》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闫向军和父亲早年合作的作品,以精湛的堆锦技艺生动展现了百子嬉戏、共献祥瑞的热闹场景。
为了让堆锦更易学、易保存,数十年间,闫向军与家人不断尝试革新、改进技艺。他们将传统的“软胎”改为“硬胎”,并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改良了堆锦的制作工艺,并通过严格的测试,确保了新技艺的可靠性。

为了让堆锦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多年来,闫向军免费招收学徒,并与多所院校合作,开设了实训课程,将堆锦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
作为长治市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和市政协委员,闫向军也一直积极地为非遗传承和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他的提案促成了多项政策的出台,推动了长治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在他的努力下,长治堆锦不仅焕发了新的生机,还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桥梁。
寒来暑往,岁月如梭。闫向军用一双巧手,守护着堆锦的根脉;用一颗赤诚之心,点燃了非遗传承的希望。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匠人的坚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重生。(来源:潞州新闻)
编辑:邢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