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展示,轻培育”难题如何破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6 07:10:00    

在国家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得轰轰烈烈,但部分学校出现了“重展示,轻培育”的问题。

有的学校劳动成果展示过于形式化,将劳动教育简化为“拍照打卡”或是“成果展览”,忽略了劳动过程。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也存在不足,比如,有学生看到校长来了,主动要求拍照并告知班主任,这说明劳动教育的意义并没有完全走进学生心里。此外,劳动评价出现功利化偏差。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劳动实践过多采用量化指标,忽视了学生在劳动态度、协作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隐性成长。笔者对湖南省长沙市10余所中小学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将“完成劳动任务”作为评价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中劳动实践的主要标准,很少关注学生的劳动反思日记或行为改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管理者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有学校将劳动教育窄化为“体力劳动”,忽视其作为价值观载体的功能。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在考核时更关注“可视成果”,促使学校选择易量化、易展示的实施路径。二是有的家长也存在“劳动耽误学习”的偏见,导致家庭劳动教育长期缺失。

如何对劳动教育管理进行路径重构?笔者认为过程性评价尤为关键。劳动教育评价要体现学生的成长过程。校长不应只简单追求劳动成果的展示,更不应将劳动教育片面地当作学校特色发展的招牌,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是关注学生劳动情感的发展。劳动教育注重体悟,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时,要专注于对学生劳动情感的引导与价值观塑造。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体验反馈环节,关注与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表达,让学生分享劳动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及情感变化,从而感悟劳动的价值,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

二是重视学生的劳动品质与习惯。劳动评价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劳动任务的完成与劳动成果的展现,更要重视学生对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意愿与行动。学校可建立长期的劳动跟踪评价机制,以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教师等多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不仅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更要体现是否持之以恒、是否细心负责等。

三是培养学生劳动创新与协作精神。学校应鼓励学生将所学劳动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性运用,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劳动任务。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立劳动创新奖项,表彰在劳动中能够提出新思路、发明新成果的学生。同时,组织团队协作劳动、家庭亲子劳动、社会互助劳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评价时,要综合考量学生在劳动创新和团队协作中的表现,由学生、家长与教师共同进行质性评价。

劳动教育必须避免成为短期主义的“成果锦标赛”,而要回归“以劳育人”的本质逻辑。学校要强化过程性评价,重构课程生态和协同机制,让劳动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助力,而非橱窗里的展示品。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6日 第05版

作者:曾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