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美通缉犯”直播封得好,三观不能跟着五官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6:40:00    

2018年,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因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偶然因通缉令上的高颜值照片网上走红。近日,记者发现,服刑完毕的卿晨璟靓已成为网络主播,不过4月27日已被平台封号。

据媒体报道,卿晨璟靓所属诈骗团伙半年内诈骗45人,涉案金额高达140余万元,其被判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然而,出狱后的她多次尝试利用“黑历史”博取关注,在社交平台上头像沿用通缉令照片,把“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作为个人简介,甚至用“里面男女分开”“减刑很难”等表述消解法律的严肃性。近一个月,更是连续以“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为噱头进行多场直播,账号粉丝超8000人。最终其被相关平台判定为“持续发布违规内容”,被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并抹除粉丝。

法律固然赋予刑满释放人员平等就业权,但前提是本人要知耻后勇、真诚悔改、洗心革面。将犯罪经历当作吸睛卖点,试图把“黑历史”转化为流量资本,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是对法律威严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公然践踏。当前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过10亿人,《2024H1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半年报告》显示,用户占比最高的是24岁及以下青年群体。犯罪经历被包装成个性标签,违法者成为流量明星,极易误导青少年形成“犯罪也能成名、黑红也是红”的错误认知。这种只要流量不要底线的做法,不仅把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更扭曲了社会认知。

事实上,卿晨璟靓并非个例。近年来,从“窃·格瓦拉”周立齐出狱被网红公司争抢,到“大力哥”赵金龙借“大力出奇迹”视频爆红网络,再到各类“劳改梗”在部分直播间盛行……利用刑满释放“人设”营销带货等违规问题愈演愈烈。这种将犯罪经历娱乐化的内容生态,本质是在流量经济背景下,对公众猎奇心理的精准投喂,是平台流量逻辑、资本逐利冲动以及部分受众“吃瓜心态”共同作用的畸形产物。针对此,早在2023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发布消息称,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满释放”为标签的搞笑、卖惨、博取流量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就此已经定调,刑满释放人员不能以炫耀性的姿态在互联网上高调登场。

颜值不是免罪金牌,犯罪更不是流量密码。如果今天捧红“最美诈骗犯”,明天可能就会出现更多“抢劫网红”“盗窃主播”……平台作为信息守门人,必须尽到监管责任,不应止于事后封号了事,而应加强前置审核,及时切断不良信息传播路径,防止猎奇炒作。对于刑满释放人员而言,一段晦暗的过往,应当成为幡然醒悟、脱胎换骨的转折契机,而不是二次利用、反复咀嚼的再次沉沦,当选择重新站在聚光灯下时,更应以积极正面的方式融入社会。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追捧、传播不良内容,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卿晨璟靓的账号被封,这场流量闹剧暂告一段落,但这远非纠正畸形“网红经济”的终点。如何在包容与底线间找到平衡,让网络空间少些“审丑狂欢”、多些正向引导,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撰文:陈长

编辑:邬嘉宏

来源:南方新闻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