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坚持当个“小陀螺”,走好助学助农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5 10:03:00    

张振贺(左一)与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蟒挡坝村村民聊村里的致富项目。受访者供图

刚刚过去的7月12日、13日是双休日,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委宣传部的张振贺却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当当。他既要写一篇关于建昌县2024年“8·20”灾后重建项目进展的稿件,带领来自内蒙古的爱心人士看望建昌县受资助的学生,还要到当地啤酒节开幕式拍摄短视频宣传文旅活动,同时帮助大棚种植户推荐新上市的葡萄。

“他就是这样,周末很少休息,一直都是在工作和公益的路上。我们都称他是一直在旋转的‘小陀螺’。”7月14日,熟悉张振贺的建昌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祖辉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岗位学雷锋学郭明义标兵、辽宁好人、辽宁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辽宁省最美志愿者……面对一连串有分量的荣誉,张振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情,组织却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助力家乡发展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会一直在路上。”

以“新闻+”促进文旅发展和农特产品销售,充分用好融媒体传播优势,讲好家乡故事,助力乡村发展,一直是张振贺前进的动力。

张振贺曾担任《葫芦岛日报》驻建昌记者站站长。“我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2005年,27岁的张振贺进入《葫芦岛日报》工作。

2014年,张振贺到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蟒挡坝村任扶贫队员、第一书记,一干就是8年时间。

“村里有工作,我就抽空采访,白天忙,我就晚上写稿。那段时间身兼多职,虽然有时感到特别累,但是特别充实。这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回忆起来,张振贺甘之如饴。

“张振贺凭着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在不影响驻村工作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专版的采写任务,成长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葫芦岛日报》编委贡雪梅对记者说,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张振贺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2022年驻村结束后,张振贺被建昌县安排到县委宣传部门工作。但直到现在,他仍为《葫芦岛日报》每周一块的建昌新闻版供稿。《为特色农产品产业生机“添翼”》《“80后”描绘致富新画卷》……翻开7月14日《葫芦岛日报》的建昌新闻专版,7篇稿件都是由张振贺撰写的。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和每周的供稿,还要助力网络公益助学、家乡文旅和农特产品推荐。这都源自他对建昌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还有对宣传工作的热爱。”黄祖辉说。

公益助学,是张振贺坚持了19年的公益事业,爱心人士从最初辽宁省、葫芦岛市的几十人,扩展到全国范围内的500多人。在张振贺的组织和带领下,建昌阳光爱心志愿团公益组织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助学形式,共募集到助学款1000余万元,先后资助了40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有的参加工作后,又以同样的爱心回馈社会。

“张叔叔,这是我和姐姐今年的助学款,辛苦您送给我们资助的那两名学生。”近日,在辽宁营口工作的建昌小伙宋玉琼将3200元助学款转给张振贺,他和姐姐都曾是张振贺的公益平台捐助的学生。2020年,宋玉琼和姐姐大学毕业后,都有了稳定的工作,两人也加入了张振贺网络公益助学活动。

面对忙碌的工作节奏,张振贺说:“早就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能让群众从中受益的事、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就不觉得累。”

穿梭在建昌县城和村屯之间,每一件事情,张振贺都是带着感情在做。

要路沟乡的小米、养马店乡的香菇、雷家店乡的核桃……打开张振贺的微信、抖音、快手平台,随时都能看到他拍摄的关于建昌景区和特产的视频。身份和角色有转变,但张振贺用新闻和视频助力家乡发展的努力一直没有变。

黑山科乡一位老人家里的千枚鹅蛋愁卖、小德营子乡一农户黄瓜滞销……张振贺都是通过新媒体帮助他们纾困。张振贺还积极推广建昌的旅游景区。六股河漂流、万亩梨花园、天香源生态农场、龙潭大峡谷等景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让“鸟龙之乡山水建昌”的美景通过新媒体传播得更远。

张振贺拥有近10万粉丝。在他的努力下,建昌农特产品不仅在辽宁省内受到欢迎,还远销到河北、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

“只要他代言的产品我基本都要买一些,因为我相信他。”河北省保定市的殷先生通过张振贺了解到建昌的农特产品,从购买白酒、小米,到核桃、粉条,几乎一样不落。

从今年初到现在,在张振贺的笔下诞生了近20万字的稿件。他还精准结对资助山区学生231人,发布宣传建昌文旅和农特产品推荐视频50多条。

“作为土生土长的建昌人,我就是想用自己的点滴付出,为家乡的发展献上绵薄之力。”张振贺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