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雄安的卤味(多味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6:04:00    

李春雷

外地人常说,雄安有三宝:芒子、芡实、老菱角。但雄安人还有一句俗语:无鸭不成宴。节日相聚,如果宴席上没有一只香喷喷的卤制鸭子,总感觉缺少了什么。

而老邓,就是卤鸭的高手。

老邓名为邓志庚,76岁,生于白洋淀渔村,祖祖辈辈以打野鸭、编芦苇为生,同时也私传了一门独特手艺:卤制鸭肉。

卤味是国人的喜好,所用香料比较常见的有八角、桂皮、甘松、小茴香、砂仁、香叶、丁香、甘草、草果、陈皮、紫云、桂枝、沉香、当归、枳壳等,而邓家卤味则不同,有着奇异的秘方。

秘方是什么,从不示人。

虽然从不示人,却又闻名遐迩。

其实,邓志庚早年毕业于保定教育学院中文系,是安新县有名的语文教师。退休后,他最大的兴趣在于地方文化研究,发表过上百篇文章。

卤鸭,虽是老邓自家绝技,却不曾炫耀。现在,年岁大了,只在过年过节时,从附近饲养厂购买一些本地鸭,在家里加工,薄利销售给登门求售的邻居朋友和熟识的商铺。至于外地客户,完全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前些日子,我在雄安采访,听闻此事,便执意拜访。

在安新县城小西街,走过缠缠绕绕的巷道,走进了一座极普通的平房小院。小院没有门楼,没有招牌,没有装修,依然是20多年前的老建筑。

狭窄的小院中,一个宽大的铺板上,摆放着几十只已煮熟的枣红色卤鸭,几口大锅还在滋滋地冒着热气。一股浓浓的醇香,在悄悄地弥漫。老邓的儿子和女儿正在小心翼翼地制作。这里,完全是一个小型的手工作坊。

我们坐在老邓的书房里,品茶聊天。

老邓说,祖辈以水上为生,自己从小也是一把好手。后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这些年,时代发展了,白洋淀生态恢复,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虽然已经退出历史,但作为文化,应该保留下来。于是,他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爱好,开始整理地方文化。本家的祖传卤鸭,自然也是一部分。

这些年,老邓指导儿女,完全按照传统手法,制作卤鸭。一锅只煮12只鸭子,一次卤煮10个小时。整个流程,必须经过清整、卤煮、晾放、糖熏等工艺,一丝不苟,精准到位。

这些年来,因为担心丢失纯正风味,他没有考虑过扩大生产。经常有人建议,打造几口大锅,每锅容纳50多只鸭,但他都没有答应。

老邓说,他家的祖传卤料,不用辣椒、葱、姜、蒜,更不用味精等增香剂,而是精选数十种常规香料和中药材配方,尽可能地还原鸭肉的本味。

邓家老卤,已经延传了100多年。停火休工时,老卤就存放在陶瓷盆里,置入冰箱冷冻;重新启用时,任其自然解冻,绝不加热催化,保证原汁原味。

正是因此,他家的卤货,产量极低。

我问,你不想多赚钱吗?

老邓想了想,又坚定地说,雄安正在建成,老城可以蜕变,但有些东西,要留下来,传下去!

他告诉我,他正在从文化、药理和科学上整理自家卤制的秘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最后将无偿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

谈话间,夜色布满了天空。

我们走出院来,只见刚才摆放的几十只煮熟的卤鸭早已不翼而飞——被顾客抢购一空。

虽然鸭子们全“飞”走了,但卤香味仍在,纷纷扬扬地在院里飘浮着、舞蹈着。

这特殊的醇香,不仅香了小院,香了四邻,也香了一条街,香了一座城。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9日 20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