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一帆 记者 杜郑敏 腾腾 淄博报道
在蒲松龄的家乡,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有这样一位妈妈,她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兴办特殊教育家园近十年,先后帮扶了200多名大龄心智障碍者,让他们自食其力,在社会上有尊严地生活。
她就是淄川区憨兜家园残疾人帮扶中心(以下简称“憨兜家园”或“家园”)理事长李彤。就在5月16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李彤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她说:“我想打开一扇窗,让阳光照进来;我想铺上一条路,让幸福走进来。我要坚持干到干不动为止,领着我的‘星星孩子们’,堂堂正正地走在这人世间。”

破茧:从绝望母亲,到憨兜家园的“园长妈妈”
“陈乐乐,一会跟着杨老师跑操啊!”5月15日清早,李彤推着自行车走进家园,笑着向自闭症学生陈乐乐打招呼。她的笑容热情明媚,如同这洒满院子的初夏阳光。
这一天的李彤,梳着整洁的挂耳短发,一身素色着装,端庄大气,正准备进京参加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但在出发北京前,李彤还是先与儿子毛毛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家园。送完毛毛,抓紧时间安排好这两天的教学工作任务。
“我儿子毛毛是自闭症,曾经我也有过无数个绝望的日夜,但如今的他会骑自行车、弹电子琴、打乒乓球,还会跳广场舞。”相比起过往带着孩子求医的艰辛,如今的李彤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十多年前,当李彤抱着确诊自闭症的毛毛,辗转各大医院时,绝不会想到当今年逾半百的自己,会成为家园50多个“星星的孩子”共同的“园长妈妈”。那时的她,还是合资企业的主管会计,为了陪伴毛毛治病做康复,果断辞职,直到2007年毛毛进入淄川区特教中心学习,才能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做兼职会计,赚取一些生活费。
儿子入校后,李彤也忙碌起来:担任康复教师、家委会主任,参与编写教材等。就这样,李彤从一位坚强母亲蜕变为“星星的孩子”坚定守护者。
时间如白驹过隙,2017年,毛毛和其他19名同学毕业了。“孩子们已经成年,但心智不全,如何自食其力,该何去何从?”李彤思考着,于是,为孩子打造一个就业庇护场所,成了李彤心心念念的大事。
想法决定后,李彤破釜沉舟,全身心投入憨兜家园的创办。
没有资金——李彤最好的朋友为她捐出10万,剩余10万来自社会上的爱心企业及其他爱心人士。
没有场地——在爱心人士帮助下,选在了淄矿路上当时只是一片荒芜的院地。
没有师资——李彤便深入自学相关知识。在她以心相交的感召下,又凝聚了4位专职老师。
2017年10月,憨兜家园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从扁豆架下到明亮大教室,从烂泥地到标准化就业基地,淄博市首家大龄心智障碍者服务机构就此成立。
一个决定,改变了李彤的命运,也改变了更多人的命运。
耕耘:帮助每颗“星星”找到自己的轨道
憨兜家园自成立以来,探索了“憨兜成才”“憨兜花开”“憨兜乐安小屋”三大造血项目,构建起“憨兜洗车”“憨兜花馍”“憨兜溜达鸡”等十余个项目支点。

李彤介绍,学生入园前都要做一个“四级十六档”测试评估,家园根据残疾登记、能力等维度,定制个性化职业技能方案。
如今的憨兜家园,有50多位心智障碍者,症状类型有自闭症、唐氏儿、脑瘫儿等,年龄分布在18岁-40岁左右。经过培训教育,他们之中有些可以从事洗车、烘焙、收银等简单工作,症状比较严重的,每天以上课、做手工、做康复训练为主。
修新今年25岁,来家园已有两三年时间,虽患有轻度自闭症,却是个出色的“洗车师傅”。初见时,他正在收拾擦车用具,看到有人来参观,便立即挺起腰板,声音洪亮地说:“欢迎光临,我为大家演示一下擦车步骤。”紧接着,他在模拟擦车墙板上,一边口述擦车要求,一边拿着抹布实操:“十一,后侧车门右,横擦;十二,后车灯右加后车轮右,环擦。完毕。”
“修新现在很厉害,自己洗车挣工资。这幅九宫格漫画图,也是他画的。”李彤指着洗车房西边的一块立体演示板告诉记者。

患有心智障碍的孩子们学习洗车付出的努力要远大于普通孩子,大约需要两到三个月才能学会。目前洗车店有10位洗车师傅,都是家园的学生。
洗车的操作简单机械刻板,适合部分心智障碍者。“旺季一天能洗40辆车,平时每天能洗20辆车。多劳多得,平均每人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工资。”
洗完车后,“记账小能手”淑文会为客户办理收款。淑文来到家园已经三年了,想起初见她的情形,李彤既感慨又欣慰。

淑文的收银台放着爱心小提醒
单亲家庭长大的淑文,与患病母亲一起生活在龙泉镇,从小就表现出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总是独自呆在家里不愿出门。直到三年前的一天,淑文的姨妈到家里看望她和母亲,淑文吓得钻到了桌子底下,姨妈感到很心酸,后来就把她领到了憨兜家园。
在憨兜家园的这三年,淑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老师的耐心教导下,可以操作电脑算账,独自乘坐公交车,用工资买小发卡、小零食……李彤自豪地说:“能坐公交车,能赚钱,淑文这就堂堂正正地走出来了。”
门口的憨兜超市里,因患有脑瘫导致下半身残疾的硕硕,正坐在收银台理着账,“在这干了两三年了,很有成就感。”30岁的硕硕笑着说。
“工资是给他们的保障,也是对他们的认可,有了工作,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开朗。”李彤欣慰地说。
绽放:让一盏灯变成满天星河
临近中午,花馍坊里飘出阵阵红枣香,走进一看,是唐氏儿小旗的妈妈和壮壮的妈妈在屋里揉面做花馍,有老虎形状,还有寿桃形状……

“‘憨兜花开’是专门为学生父母提供的项目,以便父母在陪伴孩子的同时,还能有一份生计,目前有两位母亲在此工作。”李彤说。
小旗家住农村,自己坐不了公交车,所以妈妈每天陪他在家园。“我2022年来到花馍坊工作,既能看到小旗,还可以做工赚钱,非常知足。”小旗妈妈朴实地笑着说。
除了教育指导每天来家园的心智障碍者,李彤和她的团队也一直致力于关爱乡村心智障碍者事业,这也是“憨兜乐安小屋”项目内容。

小旗的妈妈
“我们走遍淄川,在乡村建‘憨兜小屋’,送教育,送技能,送培训,帮助大山里的残疾孩子。”李彤表示,“憨兜溜达鸡”就是其中项目之一,通过给村里的残疾孩子送鸡苗,等养大后再帮他们卖掉,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李彤回忆道,去年对接了10户家庭,送出了约1000只鸡苗,后来卖了约10万块,每户到手约1万块。今年增加到25户,约2000只鸡苗,预计今年的收入会更多一些。
“乡村的特殊家庭面临着更大的生计难题,通过帮扶,希望帮助他们提升生活质量。”李彤说。
愿景:从艰辛凿开一扇窗,到同心撑起一片天
“没有大家的博爱,就没有今天的憨兜家园。”
近些年,淄川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帮助憨兜家园搭建多方共建共赢帮扶项目。将党建资源、各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整合,与汇龙科技、川鹰食品等单位合伙,共建憨兜爱心超市,超市所得收入,全部用于憨兜家园建设,同步引入了多家农业企业作为合伙人,将山楂棒、香椿酱、艾草枕头等60余种农副产品摆上超市货架,助力乡村振兴。
据李彤统计,以前那群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们,如今,已有16个孩子能赚工资,25个孩子能坐公交车,7个孩子能骑电动车,2个孩子能骑自行车,还有3个孩子可以步行了,“所以说我们的孩子,在慢慢地从‘自我’走向‘自己’。”李彤激动地说。
憨兜家园联合社会力量帮助心智障碍者“自食其力”融入社会,走出了一条“造血式”帮扶全新路径,经验被中国残联、民政部、团中央等多个中央部委认可。并成为山东省首批标杆社会组织,服务成果入选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前不久荣膺5A级社会组织。5月18日,值此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李彤本人更是荣获今年“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当然,憨兜家园的发展不止于此,帮扶的意义在于传承,唯一一位“00后”老师张云涛说,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憨兜,凭的是自己的一颗心,谈及对未来心智障碍者的帮扶规划,张云涛表示:“在园长的带领下,想建成一个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托养机构,真正为他们做到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帮扶服务。”

当阳光漫过院子里的梧桐树梢,老师还在教室里耐心地教《金蛇狂舞》音乐律动操,学生们努力跟上节奏一遍遍练习,这幅场景真实映照了墙上的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